2014年,全市牢固树立“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理念,通过实施大工程、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林业的大突破、大发展、大跨越。计划完成新造林26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7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5%,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一是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及重点旅游线路可视范围内荒山(荒滩)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提升为重点,抓好城市周边环城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结合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组织协调159个市直部门、单位深入推进三年造林绿化荒山绿化示范点造林工作,全面掀起三年大造林热潮;按照“突出区域,规模连片,资金整合,不搞平衡”的原则,整合各级造林项目资金捆绑合理使用,开展生态工程造林,注重造林成效,实现造林绿化规模化、工程化、标准化和精品化。将新增造林合格面积列入市委科学发展考核指标,10月份对春季和雨季造林进行现场观摩评比。
二是做大做强林业产业。1.木业产业发展。按照产城融合、以产兴城的发展思路,在兰山义堂镇和费县探沂镇,建设10平方公里的“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中国北方木业家居产业隆起带。针对木业产业链条缺项、弱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力争完成150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合同金额180亿元、实际到位额21亿元,力争达到200亿元和22亿元;实施新开工过亿元项目6个,力争完成10个;实现木业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完成税收15亿元,力争产值达到1100元、完成税收15.2亿元。2.基地品牌建设。以打造“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为抓手,培育提升70万亩板栗、35万亩核桃、26万亩银杏、30万亩杞柳和30万亩名优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全市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0个,打造名优品牌20个,注册商标20个,经济林三品认证35个,培植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60家。
三是强化资源保护管理。1.森林防火工作。着力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不发生受害森林面积15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在防火能力建设方面,沂南、平邑、费县、蒙阴、蒙山旅游区全面推进林区远程林火视频监控建设,升级完善县级、市级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实现林区林火监控与县、市三级联网,建立涵盖林区的森林防火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完成鲁南超短波通讯网建设,实现全市范围内数字化对讲通讯畅通。在防火队伍建设方面,蒙山旅游区专业队伍人数保持100人以上,平邑、费县、蒙阴、沂水、沂南专业队伍人数保持50人以上,苍山、临沭专业队伍人数保持30人以上,莒南、郯城新建30人以上的专业队伍。全市70个防火重点乡镇和26个重点国有林场建立30人的半专业队伍;防火重点村建立5—10人的应急队伍和村级向导队伍。2.有害生物防控。加强对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计划防治作业面积750万亩,全面实施飞机防治美国白蛾等杨树食叶害虫;对北部山区部分松林进行飞防,杜绝松材线虫病的传入,确保2014年全市美国白蛾发生面积控制在75万亩以内,实现“有虫不成灾”的防控目标。3.林业行政执法。从严掌控林地征占用审批,除市级重点项目外,其他项目占用林地原则上不予批准;严格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推广郯城县林木采伐网上办理经验,建立林木采伐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木材检查站标准化水平,杜绝公路“三乱”行为发生;加大对“行风热线”、“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群众来信来访反映问题的协调督办力度,积极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力争年内实现齐编满员;积极推进森林公安独立执法办案,在全市开展3—5次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4.湿地恢复保护。搞好9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2处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升与利用,推进2处省级湿地公园申报工作。
四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1.国有林场改革。出台《关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召开全市国有林场工作会议,完成森林抚育9.5万亩,提高林场森林质量;加快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用好中央财政改革试点补助资金,建设护林房66处,生产辅助类用房16处,修建生产、防火道路45公里,蓄水池、水库、塘坝等12处;推进费县国有大青山林场刺槐林木良种基地和郯城县国有清泉寺林场银杏、平邑县国有锅泉林场金银花种质资源库建设,大力发展以非木质林产品生产为主的森林经营,国有林场各类经营性收入达到2500万元。2.林权配套改革。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5月底前全面托清林权证发放情况;规范林权流转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探索开展森林保险工作;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力争林权抵押贷款突破2亿元;开展市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评选工作,推进林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3.林业项目争取。建立市、县两级林业项目库,对通过论证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及时向上申报推介,争取项目资金在2013年基础上增长6%。4.林业科技创新。每个县区设立2—3项科研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科技推广政策资金。强化荒山造林、林下经济等实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等培训活动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