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沂南县将生态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在“绿染沂南”总体布局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国家项目的双轮驱动下,以推行林长制为牵引,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大格局,一套覆盖全域的科学绿化治理体系应势而生。从林业用地科学规划到工程措施精准落地,从苗木供应、技术指导到后期管护,形成了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市县同心、上下联动,县级主管部门专职专责,乡镇协调保障,业务专家参与设计,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
二是综合施治、精准发力。面对荒山裸露、矿山遗留疮疤,水土流失严重等复杂生态问题,沂南县坚持系统观念,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山上山下,打破单点治理模式,实施“山上造林、山中治田、山下修复”的立体化生态工程。在山上,大力推进荒山绿化,栽植侧柏、板栗等乡土树种,采用鱼鳞坑整地、针阔混交等生态工艺提升造林质量,并通过林长负责制和“包栽包活包管护”责任制确保成林成效;在山中,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实施梯田整治、生态护坡、沟道治理,新建石坎地堰百余公顷,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在山下,创新运用客土回填、植被复绿等技术修复历史遗留矿山,选择黑松、黄栌、连翘等植物实现生态与景观双提升;同时,结合北方土石山区特点,沂南积极引入生态干砌石、格宾网护坡、复式沟道结构等新技术、新工艺,既保障了工程的稳固耐久,又实现了生态亲和与自然修复。一系列工程、生物、林草措施的科学布设,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年减少土壤流失1000余吨,增蓄水源2万立方米,东汶河重泛清波。
三是落脚民生、绿富共赢。沂南县始终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作为科学绿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水土保持+乡村振兴”“生态修复+产业培育”等新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板栗、油杏、樱桃等特色经济林,推广林下养菌、林下养殖等复合经营,苗木花卉产业尤其是玫瑰花种植渐成规模,成为增收新亮点。更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广泛动员脱贫户、低收入群体参与植树造林、工程建设与后期管护,让他们在家门口获得劳务收入;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发展黄烟、小米等高附加值作物,推动亩产效益从200元跃升至5000元以上,真正让群众在生态治理中获益,在绿色发展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