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青驼镇战工会旧址,一株1300岁的银杏树静静矗立。它的主干需三人合抱,树冠如巨伞般撑开,秋日便金黄漫天,被当地人称为“沂蒙活史书”。这棵古银杏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战工会在此运筹帷幄的历史,树皮上深浅不一的沟壑,仿佛刻录着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
这样的“绿色活化石”在沂南并非孤例。青驼镇尚庵寺遗址,一株千年银杏年年硕果累累,两棵据传东晋时期的圆柏仍然苍劲挺拔;马牧池乡的古槐树下,至今保留着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拴马的石桩。
目前,全县普查建档的古树达92株,其中一级保护8株(树龄500年以上)、二级保护25株、三级保护59株,主要树种包括银杏、国槐、侧柏等,它们如一部部立体的地方志,记录着沂蒙山区的气候变迁、人文更迭。
在沂南,一棵棵遗存下来的古树如散落的绿色明珠,镶嵌在乡村、山野与古迹之间,承载着“红色沂蒙”的生态记忆,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更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敬仰。
2022年夏天,蒙河双堠水库工程规划图上,一条坝址红线划过一株二级古银杏的生长区。沂南县立即启动“古树优先”机制,林业主管部门高级工程师谢立峰带队实地勘测,最终制定“原址保护”方案,在树周预留200平方米保护圈,并修建渗水砖护栏,实现工程与古树和谐共存。如今,这棵古银杏的保护措施落实正在同水库的建设同步推进。
这样的保护案例在沂南已成常态。近年来,该县创新推行“五个一”管护模式。实行一树一码,为所有古树定制带二维码的铝制标牌,扫码可查树龄、典故、管护记录;制定一树一策,针对濒危古树“量身定制”复壮方案,采取“萌蘖疏剪+疤痕修复+营养补给”等精准措施,如观音寺古银杏,通过清除冗余萌蘖、消毒防腐、环状施肥,树势显著改善;实现一树一岗,落实“县-镇-村”三级林长+专职护树员责任,年巡查超1200人次;推动一树一景,在15处古树聚集区建设生态文化公园,铺设透气砖、增设休憩设施;建立一树一档,建立包含树龄测算、电子档案,其中6株千年古树甚至拥有“健康体检表”。
此外,为了加强对古树的管理力度,该县还为古树披上法律护身符。县检察院与县自然资源局建立“林长+检察长”机制,通过公益诉讼督促整改问题20余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古树群也因此得到系统性保护。
在孙祖镇岱庄村,一株500多岁的侧柏演绎着“枯木逢春”的奇迹。2022年巡查时发现其主干中空、枝叶稀疏后,沂南县请来林业大学专家“会诊”,通过树干注射营养液、根系输氧等技术,如今树冠新枝已延展3米多。
古树的生态价值正转化为惠民成果。依托古树群,沂南县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建设古树公园、生态旅游线路。如马牧池乡以古槐为核心打造“乡愁记忆广场”,年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串联青驼、砖埠两镇古银杏、马牧池古槐、尚庵寺圆柏等,建立红色古树之旅,年接待研学团队2.3万人次;以砖埠镇诸葛亮故居古银杏为核心开发山乡生态文化旅游,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500余元;在岸堤镇等地建成6个古树微型公园,其中两株“夫妻槐”成为网红打卡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保护意识的觉醒,民间自发成立的“古树护卫队”已有成员200余人,“现在谁往古树下倒垃圾,村民第一个举报!”志愿者王娟说道。
2025年,沂南县将古树保护写入总林长令,将古树名木保护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更加严格规范、科学有效的举措,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大力弘扬古树名木生态文化价值,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沂南,守护好、传承好沂蒙“绿色文物”。如今,92株古树全部明确管护责任人,签订养护协议。
夕阳西下,孙祖镇三里沟村的老人们仍喜欢聚在古银杏下唠家常。83岁的李奶奶抚摸着树皮说:“我嫁来时它就这样粗,现在重孙子都上学了,它反倒更精神了。”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当古树与人的生命交织成歌,绿水青山的故事便永远年轻。在沂南,古树的生态文化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在仰视古树的同时,敬畏古树、保护古树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