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县区动态 >> 正文

山东省蒙阴县以林权改革建设“森林四库”实现林业经济“全链整合”

蒙阴县林业局    2025-05-27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施战略,充分发挥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依托镇办林场,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依托林业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持续拓宽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多样路径;依托确权赋能,吸引多元资本参与,破除林业经济发展瓶颈;未来将在林草覆盖率不断提升、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强化助力的基础上,加强有关林业碳汇的探索,不断夯实“森林四库”建设,进一步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北方山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产业化利用的“蒙阴经验”。

(一)坚持保护修复优先,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厚积“绿色水库”

蒙阴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三步走”实践路径,林木覆盖率达73%以上,搭建起泰沂山脉绿色走廊。围绕保护云蒙湖“一湖净水”,统筹进行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综合治理。下一步,蒙阴将借助集体林改契机,加强荒山绿化与生态修复,提高林草覆盖面积的同时,一是加强林分结构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精准科学提升森林涵养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全面提高森林景观效果和固碳减排能力。二是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助力守牢森林防火、防虫底线,维护森林健康生长态势。注重古树名木资源保护,进一步落实优化古树名木保护措施。三是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加快生物多样性观测点建设,观测典型鱼类46种,鸟类150种,野生动植物资源1128种,发现全球昆虫新物种—扁担杆潜细蛾,临沂市鸟类新记录种—灰树雀,黑鹳、东方白鹳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由“稀客”变为“常客”。在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时充分考虑中华蜜蜂保护,加大对刺槐、楸树等乡土蜜源树种的支持力度。桃墟前城村有被誉为“北方红木”的楸树5000余棵,树龄30年以上,每棵价值过万元,是中国江北最大的楸树林片。

(二)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产业集聚经营,廪实“绿色粮库”

健全板栗产业全链条,林业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蒙阴板栗”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栽培面积8万亩,年产量5万吨,板栗产业成为我县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山东省最大的板栗交易集散中心,日交易量达1800吨;建成4家规模较大的板栗精深加工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包产包销等方式,实现了收购、加工、销售、冷链物流等一体经营。例如,旭喆源果品加工厂投资1.2亿元,建成板栗精深加工生产线4条,与周边8个乡镇的20余家合作社进行合作,2024年速冻板栗仁年产能力约2万吨,产值超过18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小产品”成为“大产业”。

(三)坚持绿色金融赋能,挖掘生态价值转换,丰足“绿色钱库”

蒙阴县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林权价值推动生态资源金融赋能和生态资源整合开发,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转化为了“金山银山”,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打破生态产品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瓶颈问题,构建符合山区县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加快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注入新动力,助推了产业绿色发展和群众增收。一是借助金融赋能,充实产业发展的“钱袋子”。2025年,蒙阴县研究探索确权登记流程,严格规范登记程序,4月27日,颁发了全省首本林地经营权/林木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有效激活集体林发展潜力,实现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多维发展”,打破生态产品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瓶颈问题,以林权价值推动生态资源金融赋能和生态资源整合开发,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现实路径。二是借助集体林改,拓宽群众增收的“致富路”。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分散的林地适用发放的“林票”、规模化的林地适用发放的“林地经营权/林木使用权不动产权证”等,均可作为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申请林业项目及林木采伐经营的有效凭证,不仅有助于群众依托林地进行创业增收,项目落地还可吸纳当地居民就业,有效促进群众务工增收。例如,百泉峪村借助良好生态资源,招引总投资8亿元的养心园、沂蒙山文化中心等项目,打造“百泉竞流”文旅品牌,形成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模式,去年旅游收入达1000多万元,村民获得务工、分红、土地流转等多项收入,仅务工每年就增收200多万元,助力林草资源转化为“绿色财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