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是临沂市的中心城区,境内平原为主,大多是永久性基本农田和耕地,宜林地面积少且分散。随着中央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平原县区国土绿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瓶颈。近年来,立足平原区实际,河东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临沂国际生态城建设,探索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按照以“美”为本、以“水”为魂、以“路”为纲、以“绿”为底色的思路,推进绿满河东行动,突出生态廊道建设、市花沂州海棠产业、绿色示范村庄、古树名木保护、林业精品项目、科技林长创新等六大工程,见缝补绿、见缝插绿,趟出了一条平原县区林长制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围绕“三河五线”,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夏日的汤河,绿树成荫,生意盎然,驱车行驶在汤河滨河路上,河水波澜不惊,树木错落有致,仿佛进入了绿色的世界。汤河支流众多,纵贯南北,在全区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国际生态城的主战场。2019年,区级林长将汤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设立为区重点民生工程,总投资达7000万。湿地公园以“城水相依、拥抱自然 ”为建设主题,在保护原生态环境、维持自然河道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整治,完成了汤河两岸河堤绿化26公里和2000亩荒滩地生态植被恢复工作,打造精品水杉林30亩,建设了一千亩的曲坊、张家湾、汤八湖段堤内外4处特色园林精品景观项目,沿线各镇街见缝补绿、见缝插绿,形成不缺株、不断档、林相整齐的绿色廊道景观。汤河沿岸绿化只是河东区建设生态廊道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河东区各级林长围绕“三河五线”(沂、沭、汤三河,高铁、铁路、国道、省道、县乡道五线)建设生态廊道。路修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严格按照国家道路绿化的标准,不侵占一分耕地,仅四好公路沿线就建设生态廊道50多公里。在太平、八湖等镇街的广袤农田里,纵横交错长达20公里的农田林网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10万余只白鹭在这里嬉戏觅食,和谐自然。田成方、林成网的美丽画卷平原铺就。
组建科技团队,开展林长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河东区聚焦“增绿、护绿、用绿”三个关键,强化科技引领,突出创新特色,以临沂市林长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依托,探索组建了以院士、教授、产业专业人才、乡土人才四支队伍为主的科技林长团队,聘任科技林长50余名,协助区镇两级林长推进林长科技创新和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全区6处市级林长科技创新示范区之一,正直城郊滨河森林公园坚持致力于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应用,倡导新模式推广、新理念融入,推高造林绿化标准,提升林业发展品质。在高端盆景产业方面,培育白皮松、紫薇、黑松等精品盆景造型,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盆景展厅,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誉为科普教育基地,连续4年举办全国性盆景书画展;在植物配置方面,栽植紫薇、海棠、榉树、白皮松等精品苗木60余种,引进青檀、乌桕等稀有珍贵树种30余种,并设有科普标示牌200余处,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意识;在技术设备方面,不断提升栽植养护技术,配备节水灌溉、肥水一体化、病虫害防控等新型设备,做到精准管控、精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与中国农科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山东农业大学等各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科技林长作用,提升巩固园林绿化和森林生态廊道建设成果,发展绿色有机林产品、林果采摘体验、户外科普拓展、林业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成功创建市级林长科技创新示范区,为全区林长制改革和林业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引进社会资本,打造林业特色精品工程。在沂河东岸,有一处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临沂市河东区正直城郊滨河森林公园。该公园坐落于沂河东岸,南北长约3.6公里,总面积800余亩,是集景观园林、苗木培育、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纯公益性主题公园。昔日这里曾是连片的荒滩和稀疏的林地,2010年以来,河东区依托临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积极创新造林绿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由临沂正直集团负责开发建设,聘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中外园林建筑总公司的知名专家,进行了全面精心的规划设计和绿化建设,累计投资3亿元,建成了海棠苑、紫薇苑、板栗林、观鸟亭等特色林业景观,打造成为“亲水观景,拥抱自然”的滨河绿色景观长廊。公园建设以来,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和义务植树活动,先后3次作为市领导义务植树点,连续7年承办了全市义务植树活动,累计植树6.6万株。积极创新义务植树模式,联合大众网等平台组织了“互联网+义务植树”、“ 爱鸟周”等活动,通过树木认领、抚育管护、安置鸟巢等丰富多样的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广泛宣传植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年来,河东区依托林长制改革,以政策项目为引导,采取“政府+社会资本”模式,吸引了正直、银盛、世标园林等一大批工商企业参与造林绿化,社会资金投入累计21.3亿元,其中正直集团在沂河、沭河、汤河累计投入5.5亿元打造生态廊道和精品林业工程,为持续推进绿满河东建设注入了发展活力。
聚焦市花品牌,开展沂州海棠产业提升工程。十里汤河泛新绿,万亩海棠竞芳菲。2012年,原产于河东区汤河镇的沂州海棠荣膺市花,为海棠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林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区级林长高度重视海棠产业的发展,连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壮大发展海棠产业的工作意见,重新描绘了海棠产业发展的蓝图,进一步擦亮市花品牌。一是整合资源,建设了临沂市林长创新园区——中华海棠园。该园区占地300亩,周边辐射3万亩的种植户,是北方最大的海棠销售基地和生产基地,年出圃沂州海棠花卉盆景2000万株,37个品种,畅销全国26个省(市),远销韩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抓好科技支撑,培育特色品牌。加强科研攻关,发挥100多家海棠研究所、研究协会、合作社的作用,培育特色品牌,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搞好结合文章,不断丰富沂州海棠品种,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抓好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挖掘海棠文化内涵,推进海棠文化和产品结合,连续举办11届“市花节”,做好沂州海棠宣传推介,着力塑造市花形象,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抓好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深化与高等院校团队的合作,开发了海棠酒、果脯、饮料、茶叶、化妆品等,实现花、叶、果、树、景的多重经济价值叠加,形成海棠产业集群,引领沂州海棠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以海棠产业为核心,河东区已发展鲜切花、不老莓、多肉植物等特色林业2000多亩。
开展“四旁”绿化,推进绿色示范村庄创建工程。在河东区汤头街道沟南村,三纵四横的村内路全部栽植了海棠树,满眼的绿色成为该村一个亮点。该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刘振继高兴的说:“我们今年春天栽植了一万多棵海棠,7条村内主要道路和广场、宅旁进行了绿化,这主要得益于我区开展的绿色示范村庄建设”。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更加严格,河东区破解瓶颈,本着不占耕地,将植树造林的重点向村庄转移,充分利用四旁(路旁、村旁、宅旁、水旁)边角地进行植树造林。区林长办出台了《河东区绿色示范村庄创建方案》,每年拿出30万元资金,对30个绿色示范村庄进行奖补,利用5年的时间建设150个绿色示范村庄。各镇村林长围绕绿色示范村庄创建活动开展了“一村万树”工程,立足镇情村情,从塑造风貌特色、盘活闲置土地、发动群众参与、提振乡村经济的角度出发,谋划实施了镇上引领在主干线栽植一批、动员企业单位在周边栽植一批、村居自发在内干道栽植一批、党员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植一批的“四个一批”增绿行动,彻底解决乡村“缺绿”、村貌“缺美”、特色“缺位”的问题,实现以绿挤乱、以绿治脏、以绿美村的目标。2021年以来,河东区完成“四旁”植树70万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1%,切实让“绿”成为全域美丽的底色。
盘活绿色文物,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古树名木是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珍贵的人文和自然财富。河东区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各级林长的工作范围,河东区各级林长也相应的兼任辖区内的树长,肩负着着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复壮职责。河东区共有34株古树名木和2处古树群,近年来,各级林长扎实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完善档案信息、开展保护修复、持续管理养护,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成效。一是档案信息电子化。成立古树名木普查队,现场定位测量、拍摄照片、收集古树背后的典故并填写《河东区古树名木调查表》,整理形成全区古树名木电子信息数据库,统一安装二维码身份证,使古树的户籍信息和身份认证扫码可查。二是保护修复特色化。多次深入现场论证,查阅大量古树修复文献材料,根据古树名木体检情况,一树一策,制定特色化保护修复方案。区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资金进行修复保护,按照优先保护最濒危古树的原则,由区林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进行全程技术指导,采取清腐防腐、修补树洞、修复枝干、支撑加固、安装围栏、防治病虫害、土壤改良等保护措施,确保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健康生长。三是管理养护常态化。与镇街、村居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养护,出现生长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根据古树保护等级制定管护费用标准并及时发放管护费用。建立全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微信群,及时发布古树名木生长状态、巡查情况,交流管护工作经验,确保每株古树名木都得到精心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