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东汶河面,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掠过白鹭的身影。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王山峪村护林员杨庆国扛着锄头走过新修的生态步道,指着远处披上绿装的山头感慨:“以前这山上石头都露着骨头,现在穿上了绿衣裳,连多年不见的金翅雀又回来了!”
这样的变化,源自沂南县历时三年实施的东汶河流域系统化生态修复工程。这项总投资2.8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正让沂河这条重要支流重焕生机。
流淌在沂蒙大山里的东汶河,如同一条蜿蜒的玉带,流经沂南县7个乡镇,哺育着两岸百姓。然而过去粗放式发展留下的“生态欠账”,让这条母亲河不堪重负——流域内水土流失,部分河段泥沙淤积严重,季节性断流频发。“最严重时,河道采砂留下的矿坑像大地上的伤疤,暴雨一来就裹着泥沙往下游冲。”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程师徐冠华记忆犹新。
转机出现在国家“山水工程”部署后。沂南县成立工作专班,三十余次实地勘察绘制出“生态病例图”:上游山体“脱发”导致水源涵养功能衰退,中游坡耕地“失血”造成水土流失,下游矿山“疮疤”影响流域生态循环。针对这些症结,专家团队创新提出“一河、三区、八单元”治理框架,将全流域划分为58个治理单元,量身定制修复方案。
“这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给流域做系统‘体检’和‘调理’。”项目技术负责人赵学建指着工程规划图介绍道。在卫星遥感与地面调查结合下,团队精准锁定21处生态脆弱区、8处矿山修复重点,甚至计算出每平方公里需要补植的苗木数量。这种精准到“毛细血管”的治理思路,为后续工程打下科学基础。
如今,从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俯瞰,马牧池乡和岸堤镇的多座山头上新栽的侧柏与黄栌层层叠翠,鱼鳞坑如宝石般镶嵌山间。这种源自民间智慧的整地方法,配合滴灌管网建设,使造林成活率提升至92%。“我们像绣花一样对待每寸山地。”去年已退休的岸堤镇老林业站站长张昌勉展示着他的“针线活”——用片石砌成的生态坎既能固土又透水,石缝里特意保留的野草根系形成天然护网。
中游的张庄镇传来不一样的“生态交响曲”。农田里,新修的梯田如五线谱般延展,采用生态块砌筑的田埂上,蒲公英与荠菜自在生长。“这些‘会呼吸的田埂’雨季能蓄水,旱季能渗水。”农业专家拨开植被层,露出充满孔隙的特殊结构。更令人称奇的是金马河畔的“植物固坡术”:生态袋内沙棘与紫穗槐的根系已穿透袋体,将3米高的边坡编织成绿色铠甲。
下游砖埠镇的蜕变也格外亮眼。站在修复后的庵子沟矿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尘土飞扬的砂石场?施工团队利用矿坑地形营造出阶梯湿地,引自山上的泉水形成瀑布景观。“矿坑变景区”的奇迹吸引来投资商,生态投入正在产生绿色利息。
近几年林长制推行后,林长制与“四包责任制”的结合,让每棵树都有“监护人”。在孙祖镇,连片治理的坡地上,“孙祖小米”与黄烟间作种植形成金色波浪。合作社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农户亩均收入突破5000元。而在孙祖镇代庄村,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催生新业态,该村孟良家园和青山民宿今年已接待上万名研学游客。“生态饭越吃越香!”村支书刘乃君笑着说。
清水东流,苍山如黛,经过近几年的精心治理,沂南县的生态变化日渐明显。下一步,沂南县将继续做好“生态+”和“+生态”文章,让绿水青山成为老区人民永续发展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