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沂南县委、县政府承担全省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以来,将改革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先行根植于试点总体布局中,通过精心研究制定政策,积极推进试点,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全县的集体林业改革逐步形成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和示范效应。
一、制定方案,出台政策,在政策指导下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出台符合改革初衷的政策措施,才能做到试点工作有的放矢。沂南县启动改革试点后,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出台政策,强化措施,各项试点任务在政策的推动下有序展开。
(一)立足试点课题,精心制定方案。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县政府集合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专家,在开展调研和充分讨论后,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任务目标,在“坚持培育典型,总结试验成效;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重点突破,统筹推进改革;坚持先行先试,确保风险可控”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制定了《关于印发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沂政办发〔2018〕29号),确立了贴近沂南林业工作实际的改革内容,根据确定的方案要求,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各项试点工作有序展开。
(二)围绕试点三大课题,出台了多项指导性政策制度。沂南县主要有三项试点任务:一是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二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集体林权股权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集体林业发展模式。改革将林业工作统一纳入沂南大农业改革范畴,确立了:“围绕大农业,突出抓林业”工作思路。针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专门制定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沂办发〔2018〕27号)、《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方案》(沂办发〔2018〕28号)、《关于印发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沂政办发〔2018〕31号)。为切实加大对林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质增效、规范健康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沂林改办发〔2019〕2号)、《关于印发鲁担惠农贷业务奖补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沂政办发〔2018〕9号)、《关于印发鲁担惠农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沂政办发〔2018〕18号)、《关于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意见》(沂政发〔2018〕19号)等多项政策措施。政策机制的建立健全,有效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试验内容,针对不同经营主体状况,多措并举进行指导培育
(一)明确了作为试点的营林主体。按照“一般、较好、良好”等经营情况,筛选了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马泉农业创意休闲园、竹泉旅游度假区、彩蒙山樱桃基地、双信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红都苗木种植合作社、绿韵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恩收家庭农场、康惠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9家营林主体作为试验点,引入试验示范内容,分析研究试验成效,深挖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和创新做法,进行试验总结,对好的做法及时总结推广,放大示范效应;对不足的及时进行引导指导,规范发展。
(二)积极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发挥林业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以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和沂蒙泉乡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坚持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根本遵循,坚持“不搬走一人一户,不破坏一草一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文永续、建设永续、经济永续。成立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围绕试点任务要求,以建设“脱贫攻坚、新六产融合发展、美丽乡村供应商、特色小镇”四个样板为目标,充分发挥林业社会、生态、经济优势,针对林业工作实施了两大工程:一是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工程。分别在两处田园综合体对山体、河流、水库、老灌渠实施生态修复,对河湖沿岸退耕还草、还林,完成荒山绿化彩化4000亩,道路、水系两侧绿化43.3万平方米,打造四季观景带,建设塘坝52个、蓄水量50万立方米;坚持依势而建,按照无害化、资源化理念实行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构筑循环水体,形成景观水系9.8公里,保护和提升了山区生态。二是实施林业产业工程。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个加速器,科技与电商“两个翅膀”同频共振,线上与线下“两条通道”双向贯通,固老根、嫁好枝、育新芽“三大法宝”协同发力,推动特色农创项目落地生根,打造新六产的创新创业孵化器。目前,莓林苑、布拉格香草市集、天河本草园、都市村庄、蚕宝宝家庭农场、沂蒙大妮循环农业示范园等16个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相继入驻。投资5000万美元的安德鲁水果加工项目已全面启动;一期投资2272万元的莓林苑,引进院士工作站采用迭代开发方式,组团建设经营,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智慧林业示范项目;投资1500万元的村庄都市,是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定点培训基地、家庭农场设计方案供应商;投资800万元的布拉格香草市集,是集花海观光、香草创意加工、婚纱摄影、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亲子手工制作等于一体的香草主题休闲度假区;投资1500万元的天河本草园,是集中草药材种植加工、中药文化科普、中医保健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旅休闲文化产业园;投资500万元的陌上田园蚕宝宝家庭农场,是集桑蚕生产、桑蚕制品加工、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家庭农场;投资3700万元的沂蒙大妮循环农业产业园,实行“种植、养殖、加工、废弃物原位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农林牧结合循环产业模式,是集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加工生产、多维销售、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电商园区;通过创客孵化平台筹集120万元启动资金的青年创客尚长利,获得了105万元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将园区打造成了高品质石榴种植、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项目实现了以产业固生态,以生态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三)支持鼓励林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一是为切实抓好试验区试点工作,大力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促进扶贫富民任务目标,该县紧紧围绕当前试验区试点任务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新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建立了林业科技推广专家库。下发《关于完善新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建立林业科技推广专家库的通知》,组织林业科技专家深入林农及林业生产一线指导林业科技推广,共组织开展科技推广活动20余次,推广新品种15个,组织培训林农3000余人次。二是开展与科研院校产学研合作。盛大庆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省农科院、省果树研究所、山农大、青农大合作,依托田园综合体,形成了“一园二站三中心”的科研体系(中国樱桃第一园、院士工作站、中国临沂樱桃品种试验站、中国临沂世界樱桃种质资源库、中国临沂樱桃基因功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临沂世界樱花展示中心)。院士工作站由浙江农科院樱桃病毒研究院士陈剑平和山东果树所刘庆忠教授,北京果树所张开春教授,大连农科院潘凤容教授等组成,探索出配套的樱桃矮化密植栽培新技术、设施樱桃的栽培推广。完整的收集世界樱桃种植资源和优良樱桃品种,现已经收集到国内外甜樱桃、酸樱桃等品种120多个、砧木30多个品种。建立起以教学、学生实习、试验研究为主的300亩樱桃试验基地,发挥了樱桃珍稀资源、优良品种、集成管理技术的示范带动和观光作用;瓦河峪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山东果树研究所合作,已选育出红梨新品种,正开展品种推广和效益示范;岸堤镇骏达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与省农科院合作成立“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光伏--中药农业示范基地”、“沂南骏达药用植物博士科研工作站”。园区重点打造光伏——中药农业生产区和旅游示范区,实现光伏与中药材的有机结合,对当地的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通过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了多处科研基地、培训基地和示范基地,目前已培训周边群众1600余人,有力地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管理经营水平,为发展现代林业培养新型人才队伍。
(四)探索集体林权股权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方面,该县确定在马泉农业创意休闲园、竹泉旅游度假区、绿韵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营林主体,深入探讨在林权股份运作和利用社会资本发展林业的做法。其中在马泉农业创意休闲园已初步总结了一些可借鉴经验,该园区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发展旅游观光、农旅结合、以农促旅,形成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加工、再到物流运输、休闲旅游、生态养生养老和餐饮消费的一二三产业相互联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补益,推动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探索让“一产”变为“新六产”的实现路径,增强主体内生动力。其主要发展模式有:一是土地流转获租金。园区建设前,农户承包集体闲置荒山价格为每年每亩不足30元。企业进入后,一期从农户流转土地3000亩,价格提高到每亩400元,二期建设价格提高到每亩1000元。户均增收3000元,每年为集体增收36万元。二是入园经营得现金。休闲园的发展和壮大,带动38户贫困户开办了小商铺、农家乐,68户贫困户在园区出售农产品、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三是入股分红分股金。保泉村、蒙泉村等4个省定贫困村利用扶贫资金和土地与园区共建800亩樱桃园,村集体折股合30%,收益的70%用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增收。112户182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730元。南泉、红峪庄等7个插花村60户贫困户以150亩土地入股,每年每亩保底收入800元的基础上,年底进行分红,户均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将4000亩公益林入股企业经营,每年享受55万元红利。四是针对园区及周边乡镇林果产品生产与运销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种植户品牌效益低、卖果难、价格不稳定、产品缺乏深加工等不利因素,园区启动了果品保鲜库及果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基地新建项目,建设保鲜库总面积为9000.54平方米,果品加工厂2000平方米,冷链物流车辆4辆,着力打造一个覆盖林果业种植、品牌订购、果品保鲜、冷链物流、精加工及销售完整产业链的平台,形成网上网下销售、省内省外配送、“基地、冷藏、加工、物流、电子商务”五位一体的林果业营销体系。五是拓展农业休闲功能,放大资源效益,依托园区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园区将现代农业与休闲养生、乡村旅游、养老度假、观光采摘等有机结合,推动现代农业多极发展。已建成大樱桃为主的采摘园区3个,火龙果大棚2个,有机蔬菜大棚2个,连栋温室两座。到2020年,围绕优质种苗培育、有机林果采摘、休闲农业创意等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实施产业带富。带动和培育100家农业合作社及种植基地,培育周边铜井镇“马泉龙果园”火龙果采摘园200亩,南泉冰枣、猕猴桃采摘园200亩,马泉有机大樱桃设施栽培基地100亩,王前庄有机大樱桃采摘园400亩,有机苹果采摘园100亩,吉利旅游二期基地大樱桃采摘园2400亩、有机葡萄采摘园100亩。带动周边群众500户创业致富,年增加效益8000万元。及时总结园区利用股权和社会资本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办法,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为全县营林主体提供示范借鉴。
(五)生态优先,绿色支撑新兴旅游产业。将“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列入“三大优先”战略之首,在难利用的荒山荒地和废弃矿山经生态修复、土地整理、造林绿化,建设了红石寨旅游区、马泉休闲园和白沙洲,有效保护和优化了生态环境,实现国土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其中红石寨利用荒山建设汽车露营地,获评国家4星级汽车营地。马泉休闲园引种黑松、侧柏1000多亩,大樱桃、甜柿等优质林果近10万株,在因采石破坏的裸露山体建设茶楼、综合服务中心、民宿等休闲设施,园区林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成为乡村休闲一大亮点。常山庄旅游开发后,通过汶河引水造景绿化,造就如今原始古朴、天蓝水绿的美丽村庄生态。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编制生态保护规划,对山体、河流、水库、老灌渠实施生态修复,对河湖沿岸退耕还草、还林,完成荒山绿化2000亩,建设塘坝32个,道路、水系两侧绿化22.3万平方米,打造四季观景带。
(六)实施“鲁担惠农贷”破解资金瓶颈。开展县级示范社的评选,对经营主体按照“优先支持类、培育提升类、整治规范类”开展分类评价,为其提供信贷支持,激励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从支持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的角度,对分类评价出的经营主体按照经营规模、产值效益、规范管理和诚信品德等方面进行分类,实施“鲁担惠农贷”支持政策,支持专业大户、依法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为其疏通资金渠道,解决无资金发展难的瓶颈。实施“鲁担惠农贷”业务以来,共为林业经营业主体提供担保贷款72笔,额度达到2846万元。同时该县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到目前也累计达到了9.34亿元。
(七)开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活动。通过把关评选标准,实施鼓励奖励政策,在全县评选出20家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内部联结紧密、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拥有农产品注册品牌的市级农民合作社;推荐争创2家省级示范社,1家省级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创建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该县营林主体提质增效,示范带动效应。
三、初步总结了一些经验及模式
(一)政策驱动,完善政策保障发展。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实践证明集体林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瓶颈,如果仅靠基层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比如土地大规模流转、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运营、科技人才引进、食用林产品安全监管等等,需要针对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调整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
(二)示范带动,示范引领产业发展。通过两年多来对经营主体试点单位的观察调研,有发展前瞻性、经营管理科学、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主体或产业群体,其发展势头和经济效益就相对较好,反之则逐渐被市场淘汰。该县充分利用“公司+农户”、产业群体、“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建立电商平台、基地联系学科研单位等这些经营主体,通过宣传推介,组织参观学习,推广经验做法,使广大经营者取其之长、补其之短,以此示范引领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实现并推动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资金撬动,提供资金抚助发展。沂南县为有效推动集体林业经营主体发展,借助各级涉农资金,捆绑投入发展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涉农资金撬动作用,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对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综合开发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行全面梳理、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先后向各类田园综合体项目、生态旅游项目、特色经济林项目等投放涉农资金1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8亿元,建成了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沂蒙泉乡田园综合体、马泉创意休闲园、隆威冰枣种植专业合作社、双堠樱桃基地、双堠物候园等二十余处以林业为主导的经营主体。有效推动了集体林地流转,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带动周边群众靠林脱贫致富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活”。
(四)加大宣传,助推发展。为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切实把制定的好政策、培育的好典型、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等宣传推广到基层群众,让广大干部群众吃透政策,了解改革内容,提高学习好经验、好做法的积极性,既促进了林业发展,又推助了改革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