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森林资源保护 >> 正文

积极发展榛子产业 奏响兴林富民乐章

办公室 经济林站  佚名  2017-03-23 

    发展榛子木本油料产业,既能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创造巨大的民生需求,又能构建有效的绿色生态屏障,契合了创新、绿色、协调的生态发展新理念。
                      产业发展现状:势头好,潜力大,前景广
    榛子是世界四大坚果(榛子、核桃、扁桃、腰果)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坚果之王”美誉。我市从2013年开始榛子的引种繁育和推广种植,最先通过科研项目研究的形式,引进了优良杂交榛子品种(品系)开展引种繁育栽培试验,筛选出了适合临沂发展的榛子品种,该项目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建立起良种繁育基地、栽培示范园,有效带动了榛子产业在全市的推广。目前,榛子在全市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已在沂水、蒙阴、莒南、临沭、沂南、费县、兰陵等多个县区推广发展1万多亩。山东双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临沭县建立100亩的榛子良种示范基地,繁育榛子良种苗木30万株,并注册了“沂蒙榛子情”商标品牌。临沂真源观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断提升莒南榛子示范基地建设水平,2013年建园的400亩榛子已开始结果,并开发出“榛情食益”牌系列榛子加工产品。沂水县许家湖镇快堡村以农民土地入股的形式建设1000亩规模化榛子种植园,栽植良种榛苗10万余株,打造榛子精品示范园区,并成为全市精准扶贫示范园。为加快推进榛子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我市牵头组织成立了山东省经济林协会榛子分会。2016年12月17日,山东省经济林协会榛子分会成立大会在我市成功召开,山东双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分会首届会长单位。
    一是发展空间大。目前,全市有近30万亩的荒山未绿化,有50多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需退耕还林,在条件适宜的丘陵山区发展经济效益高、收益期长的榛子产业,不仅能丰富我市经济林树种,加快山区绿化进程,而且能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辟绿色富民新路径,促进林农增收、林业增效,实现生态与民生互利双赢。
    二是适生范围广。榛子耐干旱瘠薄,抗性强,被列为生态型经济林树种,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绿化荒山、固土保水,是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与传统苹果、桃等大宗水果相比,榛子施肥用药量少,可有效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土壤修复改良,改善涵养水源,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
    三是经济效益高。种植榛子2—3年开始结果,5—6年进入盛果期,亩产量可达250公斤以上,按目前每公斤30元价格,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栽植头3年,行间可套种间作蔬菜、花生、地瓜、黄豆、药材等农作物,林地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一定的补充收益。榛子盛果期可达20年以上,是一次性栽植,多年受益,同时,榛子适应性强,技术简单,管理省工,栽培成本低,符合丘陵农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优选产业。另外,榛子在国际市场消费主要用作高档食品加工原料,通过榛子油、榛子粉、榛子巧克力等深加工转化增值,拉长榛子精深加工链条,实施产业化发展,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今后发展思路:抓良种,搞示范,扩规模
    我市榛子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一是认识还不到位。由于榛子产业尚属新兴产业,不少人对发展产业发展持怀疑态度,对榛子的综合价值、作用等还不甚了解,对产品消费的认同度不高,思想观念有待转变。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在榛子品种选育、苗木繁育、产品研发和深加工等方面仍然是低水平的外延扩张,科研创新特别是推广应用作用发挥不足。三是政策支持不足。榛子栽植头几年收益较少,且前期的种苗、栽植、管理等投入较大,目前主要靠生产者承担,农民和企业发展种植存在顾虑。同时,各级都还没有扶持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亟需建立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
    针对发展短板和制约因素,下步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绿满沂蒙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临沂市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把榛子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林业精准扶贫的重要切入点和活跃农村经济、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来抓,实施“一山、一水、一湖、一特”发展布局,到 2020 年,全市新发展榛子种植面积达到 10 万亩。
    一山:重点依托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及宜林荒山荒滩造林绿化,在沂水县、蒙阴县、沂南县、平邑县、费县、蒙山旅游区等山区和莒南县、兰陵县、临沭县、临港经济开发区等低山丘陵地区,大力发展榛子种植。同时,结合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的林木更新抚育、防火隔离带建设等,推广榛子种植,丰富营林树种,增加景观资源和经营收益。
    一水:以沂河、沭河、祊河、汶河、蒙河等骨干河流流经的沂水县、沂南县、蒙阴县、临沭县、莒南县、平邑县、费县、郯城县和经济开发区等为重点,结合沿岸水系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榛子等种植,突出兼具观花采果的特色优势,打造林水相依、花果一体的特色生态经济观光长廊。
    一湖:结合环云蒙湖周围综合生态治理,大力发展榛子等管理简便、施肥用药量少的木本油料树种,优化调整水果种植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土壤修复,改善净化水质,保障民生饮水安全,并构建起森林生态绿网景观体系。通过环云蒙湖的规划实施,逐步向跋山、许家崖等市内具有饮用水源地功能的大中型水库、塘坝周边推广发展。
    一特:探索创新“上乔下灌、林下间作”特色发展模式,重点推广“榛子+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立体组合种植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养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林地立体开发和林旅融合,拓宽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领域,提高发展木本油料的综合效益。
    在推进措施上,一是抓规模扩大。按照适地适树、规模种植的要求,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将木本油料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果还林、荒山绿化、水系绿化及环城防护林带建设等结合起来,加大规模化榛子基地规划建设。二是抓良种壮苗。实行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开展适生良种选育推广和区域试验,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为榛子大范围的普及推广和丰产栽培提供良种壮苗保障。三是抓示范带动。突出抓好示范样板点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通过示范点做给群众看,带着农民干,以实实在在的效益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四是抓宣传推广。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广泛宣传各级政府发展政策,深度挖掘榛子产业发展综合功能,搞好与文化旅游、医药健康等方面的融合开发,重点推介榛子等木本油料的综合价值,激发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发展积极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