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沂水工程造林绿化模式历久弥新

沂水县林业局  陈继光  2014-09-11 

沂水县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占80%,全县有林地总面积159.5万亩,森林覆盖率43.7%。了解沂水地形地貌的人都知道沂水造林绿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主要得益于沂水县委、县政府创新造林绿化机制,创造性的实施了工程造林模式,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工程造林模式取得了成功经验,彰显了它的“力度”。

近年来,通过推行工程造林,全县完成荒山造林10.5万亩,占全县荒山造林的70%,已成为沂水荒山造林的主要模式。
     立足沂水实际,努力做好精品工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造林与造景融合文章。将造林绿化融入“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战略,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安排,全力建设“绿色沂水”、“生态沂水”、“美丽沂水”。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做好义务与责任融合文章。县里专门成立了绿化委员会,负责全县造林绿化工作的统筹推进;县里将造林绿化列入重点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分解落实任务。同时,专项开展督导考核,严格通报奖惩,建立起了运转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三是打造精品工程,做好重点突破与亮点打造融合文章。在抓好重点山区造林的同时,本着园林化设计原则,将城区周边、水源地、干线道路及旅游线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优先纳入造林绿化范畴,大力实施“彩化工程”,广植彩化树种,着力建设精品项目。近年来,在城市重要节点和旅游重点区域共实施彩化造林2.1万亩,建成了沂河湿地公园、跋山湖公园、沂蒙山生态桂花园等20余处地标性景观带,极大地提升了绿化品位。四是立足富民为民,做好经济林生态化、生态林经济化融合文章。把造林绿化作为重要的富民产业,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引导荒山资源向大户集中,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创新模式,提高造林质效。近年来,沂水县按照工程造林模式和招投标程序,将荒山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管护一体发包给有绿化资质的企业,施工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转交地方属地管理,经过6年的经验积累,使林木成活、造林标准、绿化效果有了大的提升,实现了“包出一个工程、收回一片森林”的目标。一是在规划设计上,实行连片整体推进。对全县宜林区域全面托底,连片面积150亩以上的,由乡镇提报、县林业部门审核实施。对跨区域的,由县林业部门实地勘察,打破界限,整体规划。同时,科学调整树种结构,广植针阔混交林,降低森林防火压力和病虫害发病率。目前,我县成片造林品种涵盖黑松、侧柏、黄栌等40余个适地适树品种。二是在工程招标上,实行县级统一组织。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牵头,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负责招投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全程监督,严格把关。三是在施工监管上,实行专兼组合方式。制定施工标准节点计划,聘请专业监理单位盯靠,林业部门组成督导组,全程跟踪检查。同时,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实地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确保造林质量。四是在造林成效上,实行资金与成活率相挂钩。由县绿化委员会牵头,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负责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按433比例分三个年度支付工程款,对每个年度苗木成活率、保存率达不到80%以上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予拨付工程款。
     破解资金制约瓶颈,凝聚造林合力。近年来,我们将国家、省市项目造林资金、县财政投入和“绿化荒山、美化沂水”捐款造林资金捆绑起来全部用于工程造林,有效保障了绿化资金需求。用好部门闲散资金。实行县级班子包点、县直部门包村、科室机构包片责任制,积极引导党政机关多渠道向上争、多形式内部挤,保证造林绿化资金。

 完善机制,提高科学管护水平。一是抓好设施统一配套。近年来,我县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防火通道400公里,硬化林区道路180公里,建设塘坝11处、蓄水池85座,修建防火望台15处,配备森林防火运兵车10辆、运水车8部、风力灭火机1000部,大大地提高了森林防火和扑救能力。投资110万元,建立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平台,对重点林场实行24小时、全角度、全视野监控;对每个护林员免费配备手机1部,实行GPS定位,全程动态监控管理,确保值守到位。二是实行“双向”管护。合同期内,中标单位负责新造林的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苗木补植等,属地乡镇负责设立护林房、配备护林员,参与日常管护;合同期满后,管理权限全部移交乡镇,实行属地管理,林业部门专业力量跟踪指导。三是健全“三支队伍”。建立了30人的林业行政执法大队,始终保持林业执法高压态势。组建了75人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提高了森林防火应急处置能力。各乡镇每年公开选聘专业护林员,工资待遇由县财政统一发放。目前,全县护林员队伍达到796名,确保了每片林、每棵树都得到有效管护。
    概括起来,沂水县工程造林主要表现在树立了四个思维、体现了四个转变、解决了四大难点:
     一是树立了四个思维:树立生态思维,加强生态基础建设,培育生态体系,加速荒山造林,建设森林城市,筑起绿色长城,促进生态改善;树立景观思维,把造林绿化彩化作为培育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手段,广植彩化树种,实现沿河、沿路山林一步多景,造景造味造韵,“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树立效益思维,把造林育林与生态建设、农业发展、城乡环境整治、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树立全域、全时思维,全方位、立体化造林,适应不同季节气候,多树种绿化彩化,形成全域有林、四季有景的总体格局。通过重点区域出亮点,荒山荒滩治丑点,把县域内山体做成色彩斑斓的鱼鳞图,推动了全县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天蓝地绿、生态优美的大环境,提升了沂水的品牌形象。
     二是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由全民义务植树向整合使用个人捐款植树转变;二是由单位干部群众分散植树向专业机构工程造林转变;三是由单树种绿化向多树种混交、绿化彩化结合、立体化造林转变;四是由群众看护向专业队伍管护转变。
    三是解决了四个难点:一是解决了重栽轻管,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问题;二是解决了造林积极性不高,全县荒山绿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三是解决了责任心不强,造林效果不好的问题;四是整合资金使用,解决了造林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