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工程造林 建设生态美丽沂水
沂水县位于沂河上游、沭河源头,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占80%,现辖18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3.2万口人。全县有林地总面积159.5万亩,森林覆盖率43.7%。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我县以“绿化美化荒山、打造品牌沂水”理念为引领,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总抓手,制定并出台了全县造林绿化工作意见和考核办法,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创新造林模式,完善资金链条,健全管护机制,大力开展造林绿化,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大力发展造林绿化事业。
造林绿化方面:共完成造林4.4万亩,其中工程造林0.8万亩,涉及招标标段12个,栽植金叶榆、黑松、侧柏、水杉等苗木34个树种、 82万株,总投资2700万元。面上完成生态造林0.6万亩,商品林3.1万亩,完成绿色通道断档补植205公里,田园绿化美化2659亩。
苗木花卉方面:发展苗木花卉1.6万亩,在杨庄镇、富官庄镇和崔家峪镇新建3处现代花木园区,完成流转土地1500亩。新建桂花、流苏、红豆杉、油用牡丹、金叶槭等花木基地20处,完成土地流转3500亩。
林下经济方面:新发展林下经济1.1万亩,培育黄山铺镇林下香菇、崔家峪镇林下养鸡、马站镇林下蔬菜等基地15处。
木本粮油方面:新发展木本粮油0.9万亩,在杨庄镇、许家湖镇、高庄镇等新建500以上核桃基地5处。
森林资源管护方面:一是抓好森林防火。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新建瞭望台2座、超短波通讯基站2处,购置消防车、高压串联水泵等一批防火装备;二是抓好有害生物防控。制定有害生物防控方案,投入资金430万元,完成飞防面积70.7万亩。三是严格林政管理和执法。实行林木采伐网上审批,办理林木采伐证1412份,征收育林基金79万元,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2件,查处涉林案件260起;四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成立林权流转交易服务机构,建立林权流转网络信息平台,办理林权流转16宗地,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笔,累计贷款金额1970万元。
二、工程造林开展情况
近年来,通过推行工程造林、部门乡镇责任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三大造林模式,全县完成荒山造林15.2万亩,其中工程造林10.5万亩,工程造林占荒山造林的70%,工程造林成为沂水荒山造林的主要模式。
(一)着眼长远,融合发展,打造生态美丽事业。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造林与造景融合文章。将造林绿化融入“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战略,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安排,全力建设“绿色沂水”、“生态沂水”、“美丽沂水”。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做好义务与责任融合文章。在广泛发动义务植树的同时,县里专门成立了绿化委员会,负责全县造林绿化工作的统筹推进;将造林绿化列入重点工作,每年都层层签订责任状,分解任务,传导动力。同时,专项开展督导考核,严格通报奖惩,建立起了运转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三是打造精品工程,做好重点突破与亮点打造融合文章。在抓好重点山区造林的同时,本着园林化设计原则,将城区周边、水源地、干线道路及旅游线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优先纳入造林绿化范畴,大力实施“彩化工程”,广植彩化树种,着力建设精品项目。近年来,在城市重要节点和旅游重点区域共实施彩化造林2.1万亩,建成了沂河湿地公园、跋山湖公园、沂蒙山生态桂花园等20余处地标性景观带,极大地提升了绿化品位。沂水有2A级以上景区17处,其中4A级6处,是全省A级景区最多的县,绝大多数景区的主要特色体现在“林”上,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总量达到722万人次。四是立足富民为民,做好经济林生态化、生态林经济化融合文章。把造林绿化作为重要的富民产业,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引导荒山资源向大户集中,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二)创新模式,整体推进,提高造林质效。造林绿化的关键在于成活率。2008年以来,我县改变乡镇自行造林、全民义务植树的造林方式,借鉴“交钥匙工程”思路,着力探索工程造林模式,将荒山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管护一体发包给有绿化资质的企业,施工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转交地方属地管理,经过6年的经验积累,成效显著,林木成活、造林标准、绿化效果有了大的提升,实现了“包出一个工程、收回一片森林”的目标。一是在规划设计上,实行连片整体推进。对全县宜林区域全面托底,连片面积150亩以上的,由乡镇提报、县林业部门审核实施。对跨区域的,由县林业部门实地勘察,打破界限,整体规划。同时,科学调整树种结构,广植针阔混交林,降低森林防火压力和病虫害发病率。目前,我县成片造林品种涵盖黑松、侧柏、黄栌等40余个适地适树品种。二是在工程招标上,实行县级统一组织。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牵头,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负责招投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全程监督,严格把关。近年来,共完成公开招投标20次,累计招标标段183个,招标总额1.16亿元。三是在施工监管上,实行专兼组合方式。制定施工标准节点计划,聘请专业监理单位盯靠,林业部门组成督导组,全程跟踪检查。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实地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确保造林质量。四是在造林成效上,实行资金与成活率相挂钩。由县绿化委员会牵头,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负责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按4:3:3比例分三个年度支付工程款,对每个年度苗木成活率、保存率达不到80%以上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予拨付工程款。
(三)破解瓶颈,专群互动,凝聚造林合力。资金投入是造林绿化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拓宽源头引进活水。为此,我们一是搞好资金整合。将国家、省市项目造林资金和县财政投入捆绑使用,全部用于工程造林。2008年以来,上级投入我县生态造林资金3010万元,县财政投入5500万元,有效保障了绿化资金需求。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连续6年发起“绿化荒山、美化沂水”造林倡议,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有14万人次踊跃捐款3127万元,成为造林绿化资金的重要补充。三是用好部门闲散资金。实行县级班子包点、县直部门包村、科室机构包片责任制,积极引导党政机关多渠道向上争、多形式内部挤,保证造林绿化资金。2007年以来,全县累计包扶造林3.1万亩,完成投资1225万元。通过具体参与,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林、护林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四)打牢基础,完善机制,提高科学管护水平。一是抓好设施统一配套。近年来,我县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防火通道400公里,硬化林区道路180公里,建设塘坝11处、蓄水池85座,修建防火瞭望台15处,配备森林防火运兵车10辆、运水车8部、风力灭火机1000部,大大地提高了森林防火和扑救能力。投资110万元,建立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平台,对重点林场实行24小时、全角度、全视野监控;对每个护林员免费配备手机1部,实行GPS定位,全程动态监控管理,确保值守到位。二是实行“双向”管护。合同期内,中标单位负责新造林的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苗木补植等,属地乡镇负责设立护林房、配备护林员,参与日常管护;合同期满后,管理权限全部移交乡镇,实行属地管理,林业部门专业力量跟踪指导。三是健全“三支队伍”。建立了30人的林业行政执法大队,始终保持林业执法高压态势。组建了75人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提高了森林防火应急处置能力。各乡镇每年公开选聘专业护林员,工资待遇由县财政统一发放。目前,全县护林员队伍达到796名,确保了每片林、每棵树都得到有效管护。
概括起来,我县工程造林主要表现在树立了四个思维、体现了四个转变、解决了四大难点:
树立了四个思维:树立生态思维,加强生态基础建设,培育生态体系,加速荒山造林,建设森林城市,筑起绿色长城,促进生态改善;树立景观思维,把造林绿化彩化作为培育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手段,广植彩化树种,实现沿河、沿路山林一步多景,造景造味造韵,“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树立效益思维,把造林育林与生态建设、农业发展、城乡环境整治、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树立全域、全时思维,全方位、立体化造林,适应不同季节气候,多树种绿化彩化,形成全域有林、四季有景的总体格局。通过重点区域出亮点,荒山荒滩治丑点,把县域内山体做成色彩斑斓的鱼鳞图,推动了全县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天蓝地绿、生态优美的大环境,提升了沂水的品牌形象。
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由全民义务植树向整合使用个人捐款植树转变;二是由单位干部群众分散植树向专业机构工程造林转变;三是由单树种绿化向多树种混交、绿化彩化结合、立体化造林转变;四是由群众看护向专业队伍管护转变。
解决了四个难点:一是解决了重栽轻管,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问题;二是解决了造林积极性不高,全县荒山绿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三是解决了责任心不强,造林效果不好的问题;四是整合资金使用,解决了造林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全面落实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和包扶工作责任制,抓好造林、管护工作督导和服务,引导林农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增加经济收入和积极性。
一是全力做好争创全省绿化模范县工作;二是全面完成3.5万亩雨季造林任务和6010亩市生态工程;三是为27个市直部门、单位搞好工作协调与技术信息服务;四是严格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和林地征占用审批,严厉打击“三乱”案件,进一步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与防治;五是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六是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开展沂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七是认真搞好全省森林资源普查。
总之,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本着三年大造林实施意见精神,认真落实领导要求,虚心学习借鉴各县区造林先进经验,牢固树立造林育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和“百年树人、年年树木”的理念,努力实现全域绿化彩化美化,打造生态美丽新沂水。同时进一步强化资源管护和产业结构调整,使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同步发展,促进各项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