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是莒南县发展民生林业,丰林富民的一个缩影。
在莒南县相沟镇圈子村的一处蓝莓采摘处,在些采摘基地打工的王大爷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流转出土地3亩,每亩800元,一年收入2400元;老两口在基地打工一月1200元,除去冬闲时间,一年纯收入24000余元,比起种庄稼要高出一倍多的收入。”
近年来,莒南县注重做好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结合文章,兼顾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把发展经济林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来抓,立足当地求特色,以经济林发展为重点,实行接线连片、规模开发。发挥传统优势,不断完善板栗、杞柳、花卉等 “五个一”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做到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突出特色,努力实现兴林富民。
重点建设了坊前针叶树育苗、大店花卉、洙边板栗、板泉杞柳、天马岛森林生态旅游等五大产业基地,201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经济林之乡”。 目前,经济林面积12271.4公顷,先后注册了“绿润”板栗、“玉芽” 茶叶等林产品品牌。“莒南板栗”、“莒南绿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培育出全国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山东绿润集团。年林业总产值36.8亿元,林业产业的长足发展使丰富的林木资源,变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
“抓发展就是要抓生态,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省绿化模范县,能够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能为我县打造一张靓丽名片,有利于吸引各方游客及客商来莒南旅游、兴业。”县长赵西平说。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通过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稳步推进造林绿化。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按照适地适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高定位谋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实施了荒山绿化、绿色通道、水系绿化、经济林建设、城区景观绿化提升、村镇绿化等六大工程。三年累计造林16万余亩,全县林地面积50453.18公顷,森林覆盖率33.89%,林木绿化率35.04%。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33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42.09%、绿地率36.34%,人均公共绿地15.3平方米,创建省级绿化示范镇1个、市级5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8个、市级43个。同时,坚持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同步发展,先后成为山东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
莒南县林业局局长夏培记说,莒南县造林绿化工作的不断跨越,得益于全民参与的运作方法。 “人人栽下一棵树,人人献上一片绿”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参与义务植树,绿化莒南从我做起”已成为莒南市民的自觉行动。
齐鲁红都春意浓,全民植树硕果丰,通过“爱我家乡,绿染莒南”等主题活动,广泛宣传造林绿化工作,县级领导带头垂范、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群众大力开展认养、认建、营造纪念林、建立义务植树基地等活动,健全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制度,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向纵深发展,实现义务植树常态化。建立县级领导绿化点17个,义务植树基地26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以上。
坚持“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林业发展方针,牢固树立抓创建就是抓生态、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全力实施造林绿化。按照“三重一大”的原则,注重封育结合,依托临沂市生态造林工程、森林植被恢复造林工程、中央造林补贴试点和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等重点工程项目强势推进,不断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目前,全县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绿化率达到95.2%。同步推进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实现全县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等林业体系综合协调发展,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
造林绿化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82万勤劳智慧的莒南人民将以绿化模范县创建为载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誓把1388平方公里的莒南大地描绘成偌大的绿色园林,让绿色铺满齐鲁红都,让莒南插上绿色的双翼。